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与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在回答中国社会发展向何处去的过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包括实践唯物主义、认识论、价值论、人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发展哲学等研究领域的学术体系,以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为代表,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等方面的教材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成就显著,对其他哲学二级学科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提供了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建设也取得可观的成就,学界在解读《实践论》《矛盾论》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的过程中,归纳了“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把握主要矛盾”“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哲学命题,映现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同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特质。
面向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哲学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体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双重需要,面向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气质。建国初期,学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出版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纲要》等哲学教材,并在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广泛普及,强调让哲学变成群众手中的武器,由此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启蒙教育运动,形成了“学哲学用哲学”的文化氛围。
随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文版陆续出版,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研读愈益深入,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从事学术研究。正是因为深刻认识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学界深入研究实践中的哲学问题,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辩证法,理解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在系统科学和现代科学研究中促进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决定论的时代化,揭示了真理的发展规律及其与价值的关系。学界聚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探讨其对象、方法和现实性,强调把认识置于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中,作为一个开放进程和关系系统进行研究,注重运用认识论审视技术理性和社会思潮。在深化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研究的同时,学界重视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中国文化主体性和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了喜闻乐见的中国形式,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产生了“综合经济基础论”与“单一经济基础论”、“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是否可对“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作唯物主义解释等学术争论,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斗争性,反映了学界的艰难探索。此外,这一时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夸大主观能动性和“唯意志论”倾向,在否定“唯生产力论”的同时提出了上层建筑决定论,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忽视了发展的硬道理,对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对“两个凡是”进行反思,学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通过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编写历程,学界对以苏联教科书体系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进行内在反思,提出教科书改革的思路,先后出版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优秀教材,涌现了《走向历史的深处》《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价值论》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力作。学界饱含深刻的问题意识,在对“异化与人道主义”的讨论中形成从主体性角度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为中心,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转换,认为现代化的哲学本身应当现代化。
在此基础上,学界关注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从哲学角度研究人的尊严、人的幸福、人的权利。同时,在承认和尊重主体权利和责任的意义上探究价值问题,从实践辩证法角度阐释人类活动遵循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在此基础上,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哲学支撑。学界经历了从确立主体性哲学研究理路到对主体性哲学进行反思,坚持问题导向,深刻阐释了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实现人的现代化。学界还深入研究了《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哲学问题,深刻论述了现代性视野中的“资本”幻象,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问题,分析所有权与正义问题的哲学—经济学理路,拓展了经济哲学的理论空间。在研究正义论、共同体、平等观等问题时,学界深入研究政治哲学前沿问题,提出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思路。随着文化观念、文化冲突、文化选择等问题进入学者视野,从文化哲学角度审视个体创造行为与社会发展举措一度成为流行议题,文化观与历史观、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大众文化及其批判等问题得到有效探讨。此外,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社会哲学、道德哲学、管理哲学、教育哲学等分支哲学也得到深入研究。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学界强调在历史深处再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关注国际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编纂最新成果,强调“回到马克思”,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在考据与解读中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学术旨趣与其时代精神,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学研究、内在理路研究和实践应用研究的内在融通。学界在清理与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译介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形成马克思学研究的中国特色,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解读的中国语境。
学界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键问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阶段和形态,思考其何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应具有“中国问题”意识。同时,学界回顾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探究唯物辩证法与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应用,对建国以来一些复杂的哲学争论进行历史性反思,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强调中华民族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学界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发展观念的变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促进了现代中国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改革需要哲学,哲学需要改革,要进一步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和表述的改革,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内部实现话语创新,而且在外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实践相接触并相互作用,使之既体现世界视野,又彰显中国特色,从而在哲学探索中聚焦时代课题与中国问题。
在与时代同行中进一步推动哲学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化发展活的灵魂。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时代同行中实现综合创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迫切任务。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守正创新,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在促进实践深化的思想探索中把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促进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回应中国社会发展和哲学理论发展的双重需要,确立哲学自觉和哲学自信,进一步探索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方法,在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实践之问的过程中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
首先,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包括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阐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结合、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对文化自信的深入论述以及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底蕴,研究其形成过程和创新价值,研究其内蕴的历史思维、辩证思维、问题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研究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第二,深入研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哲学内涵。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社会发展的新期待,需要学界进一步研究美好生活的哲学意旨,研究什么是我们时代真正的需要以及需要层次的变化,研究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透视中国问题,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探析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如何更好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破解制约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诸因素。
第三,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论。继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强化问题意识,以实践思维方式把握规律,增强战略定力,认真分析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哲学观的重大转向,思考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如何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从全局角度理解关联性、系统性和协同性问题,倡导跨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意识,进一步把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时代内涵,深入探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强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原创性,在反思中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创新。
第四,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哲学经典文本。切实解决史论分离问题,恰当处理文本研究与当代现实问题研究的关系,既要走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深处,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研究的学术性,又要避免研究中可能出现的贵族化和边缘化倾向,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和现实性的融通。力图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语境,追踪重要问题线索,在对哲学史料的分析中形成思考的支点,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持续发展的思想资源,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史和理解史。尤为重要的是,在历史语境中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思想的系统化问题,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新变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视野的转换。
第五,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与现代化问题。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与当代价值,建构基于中华民族价值理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继续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实质,合理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思维结构及其对促进文化发展的启示。进一步把握劳动价值论与哲学价值论的关联,以过程思维方式分析发展问题,在反思中探究推动发展的合理路径,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价值观念。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阐释,促进中国人哲学素养现代化,注重人学研究的现实性探索,进而研究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与中国逻辑问题。在现代化语境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领域的对话,避免分化有余而综合不足,在综合创新中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内涵,以之解析现代化进程中复杂而深刻的现实问题。
第六,进一步改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风。学风问题本质上是思想方法问题,具有特殊重要性。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为主攻方向。反对以晦涩难懂的哲学话语孤芳自赏,或无视现实地制造“茶杯里的风暴”,避免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面前失语。要在实践中检验哲学观念并使之在实践中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研究,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方式的时代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逻辑对当今复杂而深刻的全球性问题与中国问题做出富有时代精神的创新性阐释。
最后,进一步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探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概念和重要命题,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趋势,追踪其研究主题和主要领域的变化,关注以MEGA2为基础的马克思学研究新进展。思考国外社会主义流派的主要观点并对其是非曲直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研究和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新动态,解析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路径。与此同时,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把握语境差异的同时,聚焦我们时代共同关注的哲学问题,实现中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话和互动。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