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章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断,对于文化艺术界和社会科学界工作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培根铸魂,凝聚人心,成为专业素养高、事业心强、对党忠诚、甘于奉献,既有服务大局的强烈意识,又有较强独立思考分析能力的人才,不断开创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新局面。
精神生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本质上就是精神生产。这里的“根”是精神之根,这里的“魂”是精神之魂。培根铸魂,是新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前景向好,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站在培根铸魂的政治高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培根铸魂要坚持与时代同步
社会在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坚持与时代同步,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反映时代主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以所处时代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和方法应该与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及趋势保持同步,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就在于聚焦时代问题、洞悉时代精神、凝聚时代共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贴发展实际,深刻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近年来,众多国家战略频频叠加中原,尤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为河南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河南省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聚焦全省中心工作,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深化理论研究,加强理论宣传,做好政策咨询,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服务全省工作大局。同时,结合河南实际深入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研究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四个着力”、打好“四张牌”、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参考,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贡献。
培根铸魂要始终与人民共振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扎根人民、扎根实践,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这一论述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是做大学问、做真学问的至理名言,为做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理论研究,在选题上要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才是好的研究;在成果应用上真正为群众解决问题,才是有价值的研究。要发人民群众之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又要有强烈的现实情怀,聚焦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在扎实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分析,总结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成果。要聚焦群众关心的问题,带着群众的问题进行全面性、前瞻性思考。要切实改进文风,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阐明道理。理论阐释力求做到深入而不深奥、浅出而不浅薄、生动而不生硬、通俗而不庸俗,让人民群众愿意看、看得懂、有共鸣。
培根铸魂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风尚气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道德水准,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气质、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尚意义重大。“用明德引领风尚”,不仅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更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明方向、正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社会风尚。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守正确的价值追求,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弘扬科学精神,遵循学术伦理,强化责任意识,遵守职业道德,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要在求索的道路上多下苦功,自觉克服和避免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真正做到潜心治学、长期耕耘,做到“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创作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温度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以精品力作振奋精神、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引领风气,展现新时代新风貌,彰显社会正能量。要坚守社会责任,始终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培根铸魂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新时代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面对的矛盾和问题固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的道理没有改变。事实证明,只有深入经济社会建设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具有前瞻性、可操作、能落地的对策建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新思想的引领。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承担起新的时代责任。因此,要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在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新任务的要求,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以久久为功的精神,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广泛调研,潜心研究,这样才能“不断拿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成果”,打造出决策咨询的“最强大脑”。要对特定的领域进行专业化、长期的深度研究,开展持续性的跟踪调查研究,将不同的研究领域融会贯通,不断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建设性,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学术贡献。
(来源:《党的生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