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20-2王雨晴
原诗:
虞美人·枕上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赏析:
词的上阕写离愁之浓,失眠之苦。“堆来”,极言愁多;“枕上”,透出思念中辗转反侧之态:“愁何状”?犹如“江海翻波浪”。这与李煜著名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有相同意境。可见诗人的枕上深愁是何等不可遏抑!偏偏在这种时候,“天色总难明”,只得于寂寞无奈之时,“披衣起坐数寒星”,聊遣愁思。“数寒星”三字极有情趣,可从中看出诗人的孤单与寂寞。
下阕写伤别之深。诗人经过一夜苦熬,晓来依然不见离人,只在朦胧中回忆袅袅倩影,故顿生“百念都灰尽”之感。此时,抬头西望,惟有残月如钩,怎叫诗人不对月抛泪!这使读者联想起宋人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也许,《枕上》的作者此时正有此情此感。
上阕从一“愁”字人手,极写思念之深;下阕以一“泪”字收笔,甚言思念之苦。写此词时,诗人还是个刚离开学校的二十八岁的青年,男女情长,是极自然的,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
全词明快流畅,坦直朴素而富有情趣。“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的似水柔情,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男儿气概,完全可以同时并存于一人的心胸。
数据19-3 李岩
原诗: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读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使我感触极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短短的诗以革命乐观精神概括了红军长征路上的历史性事件。要知道,乌蒙山海拔2900米,泸定桥上当时只有光溜溜的13根铁链,过岷山时红军丧失了千余人,诗中说“只等闲”、“腾细浪”,完全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这就是中国红军伟惊人的革命乐观精神。也正是这种乐观的精神,使得红军走完了这整整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红军的成功,不在于人数,而是在于精神和毅力上的顽强。这种顽强,有着比肉体的力更加强大和惊人的力,正是这种顽强和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而献身的信念支持着红军走完了整整这两万五千里。 反过来再看看我们。有时遇到一道稍难的数学题就急得满教室问答案;上体育课跑完十圈便一屁股坐在地上,和红军万里长征中的困难比起来,我们遇到的所谓的困难只能算“腾细浪”和“走泥丸”。中国的未来将由我们21世纪的少年承担,也只有学会承受困难,会坚持,才能有新的成就,才能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软件20-2 张露
原诗:
七绝·改诗赠父亲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赏析:
本诗写于1910年秋,毛泽东时年17岁,他即将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以作告别。(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借自月性和尚用以自勉的一首诗略加修改而成)。
读至此篇,不难体会其行将外出求学实现抱负的一腔热血与离开父亲离开家乡的不舍。此诗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想起离家上大学前夕,一方面是有一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劲儿;另一方面,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陪伴了十几年的至亲挚友,说舍得真的是不可能。但离开难以避免,我们终将踏上看不到尽头的征途。纵然不舍“桑梓地”,但也不要在留恋了,好男儿四海为家,去寻找人生秀丽的“青山”吧。
(撰稿:数据科学与应用学院)